前言
写在前面
这是一部介绍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作品,为那些对电子计算机世界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或自认为非常精通、或发现自己其实不那么精通的读者所写。这部作品适合所有希望学习这项技术的人阅读,若你真的与科学技术有缘,这部作品可能会给你的生活增添些许乐趣。
以上是我开篇所写的第一句话,我希望通过第一句话你就可以做出决定:是否还要继续读下去。
学习的困惑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爱学习吗?
注意我不是知名的学者,也不是教育局的领导,更不是媒体记者穷追不舍拿着摄影机。我和你一样是群众,我现在刚睡醒,只穿了内裤坐在网络的这一端,写着这样一篇文字,我牙齿还没刷呢。所以我希望你不要用那些冠冕堂皇的词藻来搪塞我,老老实实用掏心窝子的话来回答:你爱学习吗?
“我——爱——学——习! ”
你不配合我?你不按照我的路数出牌?你猜出了我想得到的答案?你故意不说那个答案将我一军?那么祝贺你,你这么鸡贼非常适合阅读我这部作品,不论你是否真的爱学习。
有相当一批人是不爱学习的,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不爱学习,就是不爱学习,就是不爱,这真的让人很遗憾。要知道我们自从出了娘胎之后,天生的对周遭这个世界具有无限的好奇之心。探索是我们的本能,一些孩子还曾经以破坏手段来了解未知领域,比如说拆了家里的什么东西。当然多数是拆自家的东西,少数,,,是拆公家的。步入青春期,大家的好奇之心大都偏向于异性(也可能是同性),这也正常,毕竟异性也是你周遭这个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肉体的碰撞来深度铨释灵魂的共鸣也没什么大不了,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弄出人命就好。
成年之后,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对于除了异性之外的其它未知世界没了好奇之心,这就是我们不爱学习的原因。我们不再好奇,我们好,,,色?也不尽然,我们还贪财媚权呢。如何从批判的角度辩证地看待权财色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你对身边的这个未知世界,就没了好奇心呢?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
我也没法说出真正的原因,我只能提出我自己的一个观点:你失去好奇心是因为你接受了教育。
这真是比天还大的笑话啊?你非常鸡贼地, , ,哦不,是非常敏锐地发现了我的逻辑错误:如果异性也是我们周遭这个世界的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接受的教育何尝不是?那些初次走进学校的孩子们,哪个不是对课堂对书本充满了好奇心呢?
如果你的好奇心都得到了满足,你一定会爱上学习的。很遗憾,你的好奇心,谁在乎呢!体制告诉你:你该学的东西就是这些,该怎么学我知不到,学会没学会由考试来检验。那个考试,居然还不只是检验你学没学会,它,TMD 还有别的作用,据说是为了公平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你爸爸你妈,为了让你得到那些教育资源,拼了命地押着你应付考试。这个说法你爹妈不是很爱听哈?他们争那些教育资源最终是想让你成材的。我想说如果你连好奇之心都没有了,那些教育资源于你而言又还有什么意义呢?你成不了顶梁柱,也就是一块垫脚石。
我无意于抨击现行的教育体制,无论这体制有多烂,终究还是出了几个像样的人才的,只是少了点而已。其实现在连体制内的人都在揭示这个体制的种种弊端了,还要我说什么呢?我写下这部作品,是想实践一个已经被喊了很多年的口号——寓教于乐。我要做两点尝试:第一,重新激发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第二,满足你的好奇心。通过此两点我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未来让你有能力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索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再需要别人教给你怎么做。或者说,让你爱上学习。
那么现在,你是否对我这部作品有了些许好奇呢?
就写这些吧,还有什么问题吗?
如何才能快速得到权财色? 这个, , ,我不能免费告诉你,先把你的财给我。
你好像知道该如何快速发财了?
内容和形式
这是一部介绍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文学作品。听着有点奇怪?也没什么特别奇怪的,技术与科学是内容,文学是形式。
为什么要选择电子与计算机做为内容?首先,我懂一些这方面的技术;其次,这应该是离你生活最近而且最容易探索的一个神秘未知世界了。电子产品与每个人朝夕相处,甚至可以说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构成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你买了那么多电子产品来玩,就从来没想研究过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运转的吗?
从来都没想研究过?现在也没在想?那你居然还能读到这里?看来我真的写了部文学作品啊?!
我这部作品,记录了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具体来说,此作品记录了一个对电子计算机原理一无所知的人想亲手设计并制造出一台计算机所必须掌握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这话说着费劲听着很高大上,我再仔细地给你解释一下。
如果你上过大学且学过电子或计算机专业,你一定上过一大批专业课程,从数学开始,到电路,到模拟电子,到数字电子,到微机原理,到程序设计,还有什么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等等等,我且问你,学过了所有这些知识以后,我现在让你设计并制造一台微型计算机,有键盘鼠标,可以连接音箱显示器,并且人家真的可以操作它,你准备怎么做?
我相信,多数人是两手(一手成绩单一手毕业证)一摊表示无能为力,少数人会跑去购买主板显卡硬盘内存条拼装一台 PC 机,只有极个别的人会选择一堆电子零件,画出电路图,设计电路板,真正焊接出一台电脑来。但他们,还不一定能开发出软件,以便让别人能真正操作这台电脑。好了,现在我继续问这极个别的人:你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到底用了多少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呢?
“每门课程都用到了。”
确切地说,每门课程都用到了一点儿。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是课堂上没讲过的,是你自己向某宝上的店主咨询来的对吧?
现在我告诉你,我把你每门课程中用到的那一点儿知识,和那些课堂上永远没机会讲却又必须用到的知识,汇总在一起写进了我这部作品里。而且,我们真的是要动手制造出这台电脑来,你将会学习到动手实践所必需的全部技能。
而我们将要设计并制作出的那台电脑,其性能并不是非常高的,这意味着其线路和结构不是特别复杂。通过这台电脑,我们将重温历史,近似地经历一下上世纪 70 年代史帝夫•乔布斯和史帝夫•沃滋尼亚克在自家车库中共同设计 APPLE-II 型计算机的过程。当然,我们要学习并使用技术与 APPLE-II 时代是大不相同的。
内容就是如此,那么形式呢?我说过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我没有像编写常规教材那样去罗列知识点,再去辅以 N 个数学方程式以显示科学技术的高深莫测。我写了一个故事,虚构了两个人物,一位老师一位学生,我记录了这一对师生间就一个个知识点所展开的讲解和讨论,全篇几乎就是整理了一套网络聊天记录。而且,这套记录不是由这个老师进行整理的,而是由这个学生整理的,他把他自己的思考也融入了这部作品中。
抽取各种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写在一部作品中不太容易,可能写成十三不靠式的大杂烩,各项内容单摆浮搁相互缺乏联系,搞得读者只能死记硬背,因此在知识点的布局安排上要求很细致。我努力做到了“递进”式步(布)局,前文讨论的知识点通常会在后文的讨论中用到,或者被重复提起,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总可以利用文中讨论过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
既然我要实践“寓教于乐”这个古老的议题,显然我不能把这本作品写成学术味的,我强调直观地理解科学技术,而不是通过高度严谨的数学方程式去理解,我同时强调实践。在这部作品中时常会用比喻或类比的方式去说明某些原理,有时甚至是暗示,一些知识点是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来引出的。有一位知名的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写的书中,我每增加一个数学方程式,其读者数量就会减少二分之一。”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书籍是为读者服务的,而不是为作者。
缺点和遗憾
这部作品不是从零起步的。
我要求读者上过初中,学习过初中物理课程中电学部分的欧姆定律,能够使用电脑上网。还在上小学的读者需要有长者引领,个别天才除外。应该说我对读者自身程度的要求还不是很高,我也读过一些号称从零起步的书籍,通常没人说清楚“零”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部作品对技术的讲述和讨论不够准确。
这真的是没办法,我要寓教于乐,我要放低对读者自身程度的要求,所以我无法用精准的学术语言来写作。这部作品完全是口语化的,在“实用,够用”的前提下对很多知识的讨论很粗浅,更有甚者这部作品中写了很多作者对知识点的个人理解而非公认的正确结论,这导致此作品中一些内容可能是错误的。这虽然有助于引发读者思考,但也容易使读者接受不确切的信息。因而单凭本教程仅能入门,大家若想进一步深入学习还要再读其它经典教材。
这部作品可能存在逻辑混乱。
我努力做到后文中讨论的内容总能在前文中找到铺垫,这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因而这部作品中可能存在一些“后语不搭前言”的情况,某些章节中会突然出现一些知识点或名词术语前文从没提过,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被当成已知来用了。这种情况作者自己和一些经验丰富的高手是很难发觉的,因为那些知识点早就在我们头脑之中,根本不会觉察出它们“从来没提过”,只有那些一穷二白的读者才能发现此类问题。
这部作品没有完全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遵循一个简单的规律:实践——经验——理论——再实践。 我们总是通过实践总结经验,然后形成科学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很遗憾我这部作品没有完全反映这个规律,我们不是从实际动手制作电路开始,而是首先讨论一些必备的知识点,再到实践之中去运用。毕竟我对读者有一个最低程度的要求,在读者已具备的知识体系之上直接开始讨论比较顺畅。
知识产权声明
这部作品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保护,作者保留对此作品的所有权利。这表示:
(1)你不可以声明这部作品是你独立创作或与原作者联合创作的;
(2)直接引用这部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时,必须注明这些内容的出处;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更有效的使用这部作品,同时也为了让这部作品更好的发展下去,作者另外做出以下明确的声明:
(1)这部作品通过网络分发,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取得此作品的电子版本,并自由地将此电子版本分发给其他人;
(2)在没有改变这部作品原貌的前提下,你可以在此作品之外附加你自己的创作,并共同分发给其他人。附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阅读笔记,实践心得,评论和勘误等;
(3)在没有改变这部作品原貌的前提下,你可以重新改编此作品,并分发给其他人。改编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新的人物和讨论内容,以老师为整理者重新编排此作品等;
(4)在没有改变这部作品原貌的前提下,你可以依此作品的框架和内容重新编写成直叙形式的书籍或讲义,并分发给其他人,或用于商业出版;
(5)在进行第(3)(4)项再创作活动时,你必须将这部作品声明为参考文献记录在你的作品之中;
作者同时做出以下声明:
(1)本人有权根据他人的再创作作品对本作品进行修订,且在修订了本作品之后,必须注明被引用内容的出处;
(2)由于他人再创作作品可能在分发过程中被修改,本人在引用这些内容之后,仅需注明这些内容的最近出处,本人没有义务追寻这些内容的原始出处;
最后说明两点:
(1)本作品中有很多图片经由搜索引擎从网络上获取,但多数图片的原始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了,因此有大量图片没有注明出处;
(2)不论我是否注明了原始出处,图片的原始上传者都有权要求我删除这些图片,但我不接受以任何条件要求我在图片上或正文中增加其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商业宣传,政治口号等;
我的前半生
本来没想写这个作者简介的,不过最近刚好有个电视剧在热播,我就凑个热闹把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写写。看别人的故事应该是个有意思的事,最重要的是,看过这篇作者简介之后,你大约能明白为什么这部作品最终写成了这个模样。
四十二年前,我出生在北京市朝阳区一个小村子里,这地方位于朝阳区、顺义和通州交界的地方,近首都机场,现在属城乡结合部,三个区政府都不太爱搭理这一亩三分地儿,一切迹象表明这是个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村外,有一条大河自西向东日夜流淌,名曰“温榆河”,在通州汇入京杭大运河,承载着祖辈世世代代留下的故事奔向远方。
我这写得还有点诗意哈,但现实总是骨感的。这条河曾经洪水凶猛,后来一度成为北京重要的污水排放渠道,现在一直在大力治理。如今生我养我的这一片热土都快拆平了,没拆的人家都在“自拆”,大搞房地产建设,推倒旧屋盖两层楼,租给来北京打拼生活的所谓“外地人”。别说什么革命根据地了,蛐蛐儿蛤蟆都已经绝了迹。
上小学的时候我是个尖子生,12 岁那年升初中,家里的堂姐夫问了我一句话:“上中学了,有点什么爱好啊?” 我那时候只知道念几本课本,哪有什么爱好?于是姐夫给了我一个建议:“自己攒个收音机玩怎么样?”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前半生大约就是从这一个人说了这一句话而开始的。
我姐夫那时是北京天竺百货商场大肉组的售货员,卖猪肉的,现在这单位早就没了。他是戏迷,没事儿爱唱两句,也喜欢听音乐听歌,前不久还参加了 “崔各庄乡葫芦丝暨巴乌协会”,很有才的一个人。那个时候听戏听歌主要靠收音机,所以他自己学了攒收音机,也能给人修理电器。他觉得我也可以试试玩这个,就把他的一堆东东传给了我,包括十来个真空电子管,一大本收音机电路图集,里边有什么 “熊猫牌 507 型五灯收音机电路图” 之类的内容,还有其它一些很古老的电阻电容元件。而当时的我连初中物理课上那点电学知识都还没学,于我而言这些真空管除了看着好玩之外没什么别的意义。
那时候我家已经搬离了那个小村子,倒是也没搬多远,我当时住在朝阳区酒仙桥,这个镇,可以说是苏联援建的,镇上有 N 个军工厂,什么国营 738 厂、798 厂、北京电子管厂等等吧,都是电子工业的,不过我搬去的时候这些工厂都已经没落了。
我家住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804 发射台,这单位通过近百米高的天线把无线电广播信号发射出去,在台里随便拿起一部电话放在耳边,就能听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828 千周的节目,根本不用收音机。要知道 828 千周具有 50 千瓦的发射功率,发射机末级功放由巨大的真空电子管组成,是水冷的,冷却水直接输送到职工浴室。因而每到 828 千周开机广播的时候,就有一群职工家属组团去浴室洗澡,别的时候没热水。
跟我家住对门的是一位在台里工作的行政人员,别看是行政人员,人家五岁起就跟着哥哥学习制作收音机和音响动(功)放了。他得知我开始玩收音机了,就把他的一堆宝贝也传给了我,我记得是装了半个蛇皮袋,那一大堆电阻器啊,都是工厂测试不合格的等外品,用万用表重新测量了阻值,别在一条条像电影胶片似的纸带上。还有若干 1950 年代和 1970 年代出版的《无线电》杂志合订本。
这就是我最初的“财产”,可以说物质极大丰富,唯独没有老师教,这使得我没有取得啥大的成就。整个初中我只制作出一台收音机,是从 1979 年第 3 期 《无线电》 杂志上看到的:《使用低阻耳机的两管机》,这篇文章由 “杨克信、安玉璟、董旭” 三位作者联合署名。制作这个收音机很不容易,我找个一块废电路板,把所有铜皮都扒掉,利用已有的孔安装元器件,再焊接导线连成电路。有一个叫“高频扼流圈”的元件我还没有,是台里的副台长给我找了一个,应该是维修发射机时拆下来的旧件。由多股的丝包线绕成蜂房式线圈,还有个可调节的磁芯,很有意思。至于其它什么小制作就没啥可说的了,只是些“叮咚门铃”啊,“会眨眼的小猫”之类的小玩意。
貌似我的动手能力还不错哈?这都得感谢三位作者,人家生怕我做起来太困难以至半途而废,特意画出了评(详)细的装配连线图,完全手工绘制,这是何等的耐心啊!这张图就附在本篇文字后面,来自于《无线电》1955 年至 2005 年合订本光盘。现在轮到我开始写作了,我没有这样强大的制图能力,只会利用搜索引擎盗图,惭愧啊。
初中毕业那年我在 1989 年的 《无线电》 杂志上看到了一篇介绍 “中华学习机” 的连载文章,“中华学习机”相当于美国 “苹果 II” 型计算机在中国的仿制品。那时候正流行家用录像机,我看过一些录像带,《机械战警》(Robocop),《街鹰》(Street Hawk)这类科幻片看得多,对计算机这个东东有一些模糊的了解,于是我就向父亲申请购买一台中华学习机。家父是在报社做编辑工作的,对科学技术没啥了解。好在那时代中国的印刷业正在摆脱“铅与火”的痛苦,他们报社的印刷厂刚引入了北大方正公司研制的电脑激光照排系统,于是父亲便向负责照排系统的主管询问给孩子买中华学习机合不合适。
人家给的建议是:“那电脑已经过时了,买咱们现在用的电脑比较好,用到 2000 年没问题。”
印厂有很多用于打字录入的电脑,是与 IBM PC-XT 型电脑兼容的香港组装机,使用日本 NEC 公司的 V20 型中央处理器,这是 INTEL8088 处理器的仿制品,具有 640KB 的“庞大”内存,无硬盘,只有两台 5.25 英寸软盘驱动器,还有一台单色显示器。在 1991 年这台电脑在中国可真算是尖端科技了,至少寻常百姓很少有见过这玩意儿的,但是说这东东能用到 2000 年就有点太夸张了,要知道仅仅两年后我就买了一台新的 386 电脑,换掉了这台机器。
刚刚买这台电脑的时候,家父的同事们都非常不解:“这不咱印厂车间里设备么?家里要这个干嘛?”父亲虽不懂科技,但仍然信心满满地跟大家说:“你们什么都不懂,以后你们家家都得买这个。” 真想不到这本是逗贫的一句话竟然一语成谶,现在家父时常提起此事突显其高瞻远瞩,但他从来没学会使用电脑,如今更是连手机都不会用了。
这台电脑刚进家门的那天,我非常兴奋地打开机箱,非常兴奋地看着那几块电路板和板上的一堆芯片,又非常兴奋地把一个拆了外壳的游戏卡插到主板的扩展插槽中,再非常兴奋地打开电源开关,非常兴奋地等着看奇迹,然后奇迹真的发生了,电脑主板非常兴奋地烧掉了,显示器上一片花纹,啥也看不见了。
那个游戏卡是游戏机上用的,可能有人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哈:“小霸王其乐无穷”。“小霸王”游戏机相当于日本 “任天堂” 游戏机在中国的仿制品, 那时代大家都在玩仿制,日本仿制美国的,中国仿制日本和美国的,现在中国仍然在努力仿制别人的东东,但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 “原创” 的重要性了,必须承认我们一直在进步。
电脑修好后我就不敢瞎折腾了,开始认真地学习一些技术,内心里最期待的还是用这电脑玩游戏。这电脑附带两张 5 寸软盘,一张载有微软公司的 MS DOS 2.1 版操作系统,另一张软盘里有什么我不记得了,似乎是带有 “五笔字型” 输入法的某个中文系统。我后来自己买了一盒软盘,店家附送了一张游戏盘,有一个赛车游戏,还有一个名为 “挖金子”(Digger) 的游戏,引导扇区里藏了一个名为 “合法大麻” 的电脑病毒,这病毒是我后来掌握了一些“高端技术”才知道的。我当时的困惑是为什么赛车游戏可以玩而挖金子却不能玩?我用的 HGC 型显示卡可以显示图型,但板载的 BIOS 并不支持图型功能,那个赛车游戏可以自己启用显卡的图形功能,但挖金子这个游戏却不行。
当时我正读高中一年级,在北京第八中学,这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学校有图书馆和阅览室,阅览室竟然订阅了 《计算机世界》 这个月刊,其中一期刊载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在 HGC 显卡上仿真 CGA 图形显示模式的方法,但随附的程序是用“汇编语言”写的。我当时只学了“BASIC 语言”,还半生不熟的,为了玩个游戏,我开始学习 INTEL 8088 这个处理器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从位于北京西四北大街的一间小书店里淘到一本书,汇编编译器没有,就用操作系统中的调试器“DEBUG.COM”将就,折腾了很长时间,终于把那个显卡的图形模式整了出来。
也就是这期间,我发现了在这个游戏软盘上有一个电脑病毒,这类病毒会把正常的磁盘引导程序从引导扇区转移到其它未用的扇区储存,而它自己占据引导扇区,这样操作系统启动前病毒程序先进入内存获得控制权,然后病毒自己再把真正的磁盘引导程序加载至内存中,以便正常启动操作系统。我设计了一个反病毒的方案:当病毒把正常的磁盘引导程序加载至内存执行后,引导程序把磁盘引导扇区的内容读至内存和自己对比一下,如果跟自己不一样,就把它自己重新存回到引导扇区,把里面的病毒覆盖掉。实现这个方案有些小难度,我需要把一个正常的磁盘引导程序改造了,增加一部分代码完成比较回存这样的功能,同时要保证程序总长度不超出 512 个字节,因为引导扇区只有 512 字节容量。这个方案最后还真的成功实现了,并且在报刊上发表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小成绩,家父拿出 8900 块人民币给我买了一台 386 电脑,在 1993 年这可真的是一大笔钱啊。
上高二的时候我拿到了一份微软公司的 MASM 4.0 汇编编译器, 这是一起上晚自习的一个女同学帮忙找来的。她表哥当时在北京四通公司工作,四通和联想和方正等等当时都是中关村的招牌企业。很遗憾这位同学给我的帮助最大我却没记住她的名字,这大约是因为她长的不够漂亮吧,那几位班花的名字我就记住了。
后来我考了北京工业大学,学习机械电子专业,整个大学期间我最大的兴趣就在电脑病毒和加密软件的破解这两方面,临毕业前我开始学习一些硬件方案的知识,这主要是为了应付毕业求职,找工作时手里托几小块自己焊的电路板显得比较高大上。
1999 年我大学毕业,这时期互联网开始进入普通市民的家中,我也买了一个调制解调器,经一根电话线接入互联网。我毕业后在北京飞天诚信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整整 15 年没有跳过槽,一路做到资深技术员的位置。而入职当时这只是一个算上老总和我一共才 10 个人的小公司。你可能惊奇是什么原因让我为这个企业服务 15 年之久?这个小公司是由一个 4 人团队创建的,一个非常精练能干的团队,4 个人能力刚好互补,每个人都有独到之处,而且最重要的,这个团队很团结,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没有因利益纷争闹分手。我很乐于跟这些开明进取的领导者合作,这使得我的前半生稍微简捷高效一点。
当时公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软件版权的保护,产品是一个叫做“软件加密锁”的小硬件,这个小东东安装在计算机的打印机接口上,其内部的处理器能提供一些密码算法,主机上的软件在运行的时候会使用这些密码算法,从而使得软件不能脱离这个小设备独立运行。对盗版者而言他可以简单地复制那个软件,但这个小设备不容易复制,这样软件的版权就得到了保护。我的工作,是给这个小设备开发主机上的“驱动程序” ,从而让这个小设备能够在“WINDOWS NT”这样的操作系统上正常运转。
对于什么是“驱动程序”你可能完全没有概念,“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内核一起运行,可以算是操作系统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高层的应用软件必须通过驱动程序才能操作电脑的硬件。驱动程序出现了错误,会导致操作系统崩溃。很多使用电脑多年的老同志都知道,微软公司的 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有一个著名的 “蓝屏”(BlueScreen),操作系统用一个蓝底白字的屏幕告诉你: “我现在死悄悄了,死之前存储器里有这样一些数据,请你帮我看看我是怎么死的。”
专业人员或许能看懂这个“蓝屏”的意义,但普通用户看不懂。所以当你看到这个“蓝屏”时,你一般只能重启你的电脑,除此外没有别的处理办法,没有保存的文件都会丢失,甚至已经保存的文件都可能出现被破坏的现象。我猜你一定不只一次暗骂微软公司的产品太 LOW 了,现在我郑重地告诉你:很多蓝屏都是由于 “驱动程序”出现错误造成的,跟微软公司没什么关系。
之后公司把安装在打印机端口上的软件加密锁转换到 USB 端口上,这可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在当时“WINDOWS N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流操作系统,但它不支持 USB 端口,我必须在这个操作系统上开发一整套驱动程序,支持 UHCI 和 OHCI 两种不同的 USB 主机控制器,还要支持 USB HUB,最后才是支持我们自己的加密锁。我找了一个简单的路子:从一个名为 “LINUX” 的开源操作系统中提取了 USB 总线驱动程序的源代码,改造之后用到了 WINDOWS NT 上,这使得我们的加密锁比较及时顺利地推上市场。
后来某天白天我正在办公室睡觉,我们老总拿来电话告诉我有一位软件工程师从四川打来长途,询问我们公司是谁开发了 WINDOWS NT 系统上的 USB 驱动程序?因为他也成功开发了这样一套驱动程序,却苦于无人交流,发现我们公司具有了这样的技术能力后,特意打来电话想和我聊聊。我们聊了近一个小时吧,期间我只是“嗯啊这是”的应付,几乎都是对方在说。这倒不是我对前辈满心敬畏,或是我有所保留不愿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同行,实在是因为这位前辈说的一口四川普通话过于偏四川了,不是非常普通,我听不太懂啊。
我可以大白天的在办公室睡觉,因为我们老总在办公室里加了隔间,里面放了床,我们技术人员工作累了就可以睡,睡醒了就继续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表。这也是一个我为何选择留在这个小公司的原因之一。再之后我们又把 “智能卡” 使用的高安全处理器应用到加密锁之中,并且把网络浏览器使用的“数字证书”存 储到高安全处理器内部,这就形成了现在广为使用的用于保护 “网上银行” 安全的 “U 盾”。“U 盾”的大规模应用使得我们公司获得了迅猛发展,并于 2014 年在 A 股创业板成功上市 (股票代码:300386)。然后,我就离开了这个公司。
2017 年的我移居到加拿大,PEI 省,大西洋上一个新月形的小岛。我现在投身于“科学普及”领域,重点在 “电子与计算机教育” 这个方向。事实上多年以前我就打算自己设计并制作一台微型计算机了,最初的设想是这台计算机具有和“其乐无穷的小霸王游戏机”相当的性能,且能连接键盘鼠标音箱显示器,并具有简单的软件系统能供人实际操作。这个Project一直拖拖拖,最后演变成了 “From Ohm’s Law to Micro Computer” 这样一个大目标。而在真正写作这个作品时我才发现其实我在电子技术这方面有很大的知识欠缺,甚至有些知识点我是“现学现写”的,因此这个作品最终写成了这样一种风格。我想你通过我上面的介绍也能发现,我这些年真正的工作重点是软件开发,所做的硬件规模是很小的,而学生时代所学习的电子技术非常细碎,不全面且非常业余。
那么以我这样的状况写出这样一个奇异的作品,会不会误人子弟呢?我觉得不会,我认为我的读者普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我努力做到引导大家思考和提问,而不是全盘接受。我一直相信我们不应该低估当今的这些子弟们,他们没那么容易就被人误了。
如果这个作品能够被大家接受,我在未来打算继续按此风格把整个计算机世界完整地呈现给各位读者,包括但不限于 “C 语言、操作系统、更高性能的 CPU、密码学、图形用户介面、虚拟机、硬件描述语言、编译原理” 等等,甚至“人工智能”。 这将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和王老板那个“先赚它一个亿”的小目标相比 可能要更艰巨一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